类别:创意写作 / 日期:2024-06-01 / 浏览:7 / 评论:0
如何把握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与方法?
要把握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与方法,我们可以先看看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马杰的理论。
我们不妨借用这一思路,分析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与方法。
一、“我要去哪里”
在整个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学目标的确定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很多老师习惯性地把《教师教学用书》上每课的教学目标照抄下来,但可能并没有想过编者的意图。《语文课程标准》里有十条总体目标,有四个学段、五个方面的学段目标,它们组成了一套完整的科学体系。我们落实到每一学段、每个课时的时候,需要“瞄准”阶段目标,不要随意“越级”。例如“默读”,在不同学段的要求是不一样的。
二、“我如何去那里”
同样的目的地,可以使用不同的交通工具前往。教学也是如此。而我们选择教学方式方法的标准,很大一部分因素取决于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要坚持“以学定教”。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智力发展阶段,根据学情去确定教学方案。
另外,我们要关注教学内容的特点。教材里的课文题材、体裁、结构、感情基调、所处单元的位置各不相同。它们的教学方式也会有些区别。我们要把握这些差异,进行相应的教学设计。
还是以“默读”为例,部编本教材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雪孩子》是小学阶段第一次出现默读的要求。第八单元《纸船和风筝》中,再次提出了同样的要求。初次练习时,教师轻声读,学生只用眼睛随着教师的朗读看课文,嘴巴不出声,手指不指着文字。具体要求可借助儿歌落实:“手拿书本立桌面,眼离书本一尺远,转动眼睛看字体,小嘴闭上不出声。”而中高年级的默读,则需要精心设计默读的问题,指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展开默读,引导学生边默读边勾画重点词句、做批注。
三、“我怎么判斯我已经达到了哪里”
一节常规课,一般包括复习旧知、讲授新课、随堂练习、拓展延伸等环节。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判断教学效果是否达到预期设计的目标。这里就要考虑课堂的“预设”和“生成”。合理的预设会带来有效的生成,而课堂教学中随时发生的课堂“意外”,也可以及时捕捉、引导利用。若能通过教学机智,可以充分利用;若当时没能很好地反应,可以课后静静反思和认真记录,形成“二次备课”,为日后的精彩做好铺垫。
例如我自己在上《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时,教学的最后环节是安排续编故事。三个学生讲了自己的故事,前两个都挺顺,最后一个学生说:“老师,我能把老屋说‘倒’了!晚上,从森林里走来一只大狗熊,它的背不知怎的,觉得非常痒,大狗熊用手去挠,但怎么也挠不着。它急急忙忙跑到老屋跟前,用背靠着墙使劲一蹭,“哗——”的一声,老屋倒了……”从故事本身而言,笨重而又强壮的狗熊去挤靠老旧的房墙,使得老屋倒塌,非常合理;但合情吗?老屋的善良、乐于助人换来了小动物们的长久陪伴,也使得它自己存在的时间得以延长。这种相互关爱就被狗熊“结束”了?我决定做这样的引导:“你知道狗熊的破坏力,老屋里的小动物们一定也知道。在狗熊靠墙之前,他们会用什么办法拦住狗熊,救下老屋呢?”
总之,教师可以从教学目标、学生学情、教学内容、预设和生成等方面去把握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与方法。“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希望同行们都能有备而来,有备无患。
你的问题没有提到三个重要变量:
1、课程性质
2、教学对象(学段)
3、学科特点
所以只以一般优质课的要求来粗略说一下:
一、教学目标,要落实
这个问题是回答Why“问什么学”的问题。教学设计的出发点,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对教学目标的设计。要严格参照课程教学大纲(或考试大纲)要求,定准三维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制定要切实结合学情分析、前后课程内容体系,确保教学目标的针对性、合理性和可达成度。
由教学目标出发,从而制定合适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并讲清楚制定的依据,以配合落实教学目标的完成。
一份优质的教学设计,除了显性的知识、技能、态度三维教学目标外,还应关注是否有隐含的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既能切实体现出来,又不能影响教学主线,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而这一点在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大背景下显得尤其重要。
二、教学内容,再处理
即分析学生该“学什么”What的问题,可以根据学习内容中各知识点的关系,可采用归类、层级、图等分析方法,也可以从学习者的认知过程出发,采用信息加工分析方法,将学生在完成教学目标时对信息进行加工的所有的心理操作过程揭示出来。有效分析学习内容,可以为教学序列的安排提供更多的指导。
所以,教师要积极对教材进行再处理,组织编排实用、够用、适合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不应容量太大,相应的教学环节要逻辑严密、衔接有效,保证在45分钟内能完成以紧密配合教学目标的达成。
典型贴切的教学案例选取、恰当的专业/德育渗透、顺利的过渡衔接都能使教学内容设计亮眼。
简要言之,大纲、教材、课时是死的,教学内容设计是活的,其编排往往能体现出教师对大纲和教材整体把握的能力以及教学专业水平的高低。
三、教学方法,应适宜
教学设计为教学实施服务。教学设计可以简单理解为是一个模拟的实施教学环节的个过程。他涉及到三个方面,即
一、课程导入
常用的课程导入有悬念式,独白式,背景式。
悬念式:设计与教师即将要讲解的课程相关的问题,知识及生活经验等同过语言加工,在课堂描述出来,引发学生思考,同时将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迫切的想要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从而为后续课程的讲解做铺垫。
独白式:教师可以自说自画,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进一步的阐述金课程所要讲的内容,让学生心里有个初步的概念。
背景式:背景式导入主要功能是让学生知道这节课的来源,立足于整体;全面的去了解该节课程的前因后果,便于学生清晰的掌握该课程所要学习的知识。
二、课程讲解
又称:说课!每位教师的性格差异不同,因此所产生的说课方式就不一样。这个就不需要我多讲了吧?
三、课程总结
常用的课程总结方式有:归纳式总结;悬念式总结;批判性总结等
一堂好课的标准并不在与老师讲的有多精彩,也不在于学生听的有多认真;而在于学生能理解多少,消化多少,学习多少,转化多少,运用多少?因此,这就需要身为教师的我们在教学设计上下功夫了。
如何用学生能理解的方式去说课,这一直是我在思考的一个问题。我是龙枭,爱看书,爱学习,爱生活;也爱和你一起去处理在学习生涯中所遇到的“风风雨雨”,喜欢我就关注我吧!
小组合作学习具体怎么做,需要注意什么?
小组合作学习是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课堂教学的一种主要学习方式。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主动参与、善于合作、乐于探究。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致使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如何才能真正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说说自己的看法。
首先:小组成员的划分----组内异质、组间同质。
要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就要进行组员的划分和组长的确定。把全班学生按照学习成绩、性格特点、兴趣爱好、能力强弱等等进行划分,每一个小组内的成员要合理搭配,既要保证组内人员能够相互交流、共同进步,也要保证组与组之间实力均衡,便于各组之间进行公平竞争、共同提升班级成绩。小组人数一般控制在4---6人之间,过少不易于交流、讨论、集思广益;过多不易于管理。
其次: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次数----教师要合理选择和掌控。
小组学习并不适用于所有的知识学习,有的知识自己就能完成,进行小组学习浪费时间;有的知识难度较大,学生无力解决,进行小组学习没有价值。只有跳一跳能够着,需要集思广益、发散思维的问题,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才适合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次数在一堂课中也不宜过多,应该控制在1--2次之间,防止出现随意化和形式化。
再次: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指导与问题设计。
小组合作学习教师不应是“旁观者”,而是对各个小组的合作学习进行指导,对各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况做到了如指掌。出现问题时,教师应及时进行干预和指导。教师应为各小组讨论提供及时的指点,使小组合作学习顺利开展,教师还应深入到各小组中去,了解学生合作的效果及进度,学生的合作才有效。
小组合作学习应以问题为导向进行展开学习,这就需要老师精心设计问题。比如:这节课应提出哪些问题?这些问题应怎样提出?学生讨论时出现偏差时,怎么办?在小组中分工不清,讨论混乱时怎么办?对学生的合作学习的要有预案,要有所准备,当然也需要老师的课堂机智,做到随机应变。
最后:建立激励性评价机制。
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激励性评价非常重要,良好的评价,能激发学生的合作兴趣,也能使合作学习更有效的开展下去。
生生评价:每一个同学对其他成员都会有自己的评价,我们要鼓励学生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辨析能力,激励学生对学习的公平竞争。
师生评价: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要关注整节课中学习小组、学习个体的独学、群学、合作、交流、展示、补充、评价等等,一定要善于发现亮点进行激励,让他们变得越来越优秀,越来越自信;对于发现的问题及时评价点拨。
自我评价:通过生生评价与师生评价,学生对于自己的当堂学习情况进行自我反思评价,这是学生自我完善的过程。通过自我反思、评价,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自我调整、改变,从而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
小组合作学习不是一种课堂教学的装饰品,而是真正把课堂交还给学生,教师和学生一起学习,共同提高的一种学习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