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别:创意写作 / 日期:2024-06-09 / 浏览:5 / 评论:0
经历了什么事情让你突然“开窍”,发现真的有必要听长辈的建议?
58岁的年龄,人老珠黄,没有一分钱,拖着一身病体,她终于离婚了,她现在真是悔不当初啊!
年轻时父母多次告诫说,结婚找对象,不要看模样,不要看个头,不要看家世,主要看这个人对你是否真心,是否有责任,有担当,有能力。
可是年轻时的她,偏不听,偏偏看中了老公那一副好看的皮囊,偏偏喜欢老公那张巧舌如簧的嘴,他说什么她就信什么,彻底被他迷住了。
她把父母说的话忘到了九霄云外,对他以身相许,憧憬着他给她描绘的美好未来。
她不知道他终将不过是给她画了一个饼而已。
结了婚,她才知道父母的话都是真理,再好看的人,也不能当饭吃,再好听的话也不能当钱花。
过日子首要的就是柴米油盐酱醋茶,再好的感情,没有钱,无法好好生活,也是要打折扣的,再好听的甜言蜜语终将抵不过生活中的一袋盐。
老公整天游手好闲,不挣几个钱,出门干活,没几天就回来了,说这儿疼,那儿不舒服,娇气得像个大小姐。
那天,老公又说自己不舒服,要了钱去医院看病,她悄悄跟了去,结果发现老公不过是约了几个狐朋狗友去酗酒,她上去一把摔了酒杯,老公则给了她一个响亮的耳光。
但看在孩子的份上,她忍了,她苦口婆心地劝,她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他似乎稍有改变,但挣的钱却依然不够花。
没有钱,日子怎么过?孩子哭了,没钱买奶粉,过年了,没钱买肉,初二该回娘家了,没钱给父母买礼物。
当初,听了母亲的建议,成就了我和老公的婚姻。以前不理解,现在觉得,女孩子找对象,考虑男方的“家风”尤为重要。
年轻的时候,在同龄人里,我属于结婚比较晚的。
跟老公结婚之前,其实,我也不知道,自己该找什么样的男孩子作为人生的伴侣。
我觉得,自己的思想老是处在一种懵懵懂懂的状态。
我嫂子的母亲,我叫伯母,在那个时候,每次她来看望嫂子,总热衷于给我介绍对象。
这时候,母亲也不过多的干预,毕竟,我也20多岁了,有自己的一些想法。
记得伯母给我介绍的第一个男孩子,他比我小2岁,跟嫂子是一个村里的。
那个小伙子高大英俊,长得还不错,人看上去挺精神的。
在聊天的过程中,我觉得他很孝顺父母,因为听他说过这样的一句话:孝顺父母天赐福。
说心里话,我觉得,20多岁的年纪能够说出这样的话,可见,父母在他心中的分量很重。
那么,他是很听父母的话的,要是将来我嫁给了她,岂不也得跟他一起听他父母的?
思虑再三,我的内心很不情愿。因此,这成了我不愿意跟他再继续交往下去的主要原因。
再说了,他比我年龄小,要不是嫂子老说他人不错,先见见面再说,我是很排斥的。
哪怕走走过场敷衍一下也好,总不能拒绝了嫂子的一番好意吧。
要不然,人家以后也懒得为我张罗终身大事了。
都知道老师备课的辛苦,你认为老师讲好课的三个前提是什么?
这个问题问得好:“备好课”跟“讲好课”是两码事。
有的老师把他的备课本拿来一看:正笔正楷,有导入有教法有板书有总结。按照他的备课情况来看,肯定是一堂好课。结果到他的课堂上一听,就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了。
但是:“备好课”肯定是“讲好课”的前提条件。
如果非要在“讲好课”前面加上三个前提的话,我觉得是:
当老师的都知道,《课程标准》就是老师上课的“圣旨”:这节课有什么任务,实施起来有什么建议,要达到什么目标,这些在《课程标准》中都有规定。
你上课的一切动机、目的、行为和效果,都要围绕《课程标准》来开展。
如果把“上课”比喻成“在战场上冲锋陷阵”,那么《课程标准》就好比战前最高统帅部署的战术和战略。
想要打赢一场仗,当然首先要研磨透打这场仗的战术和战略咯。
所以,想要讲好课的第一前提就是:认真精读《课程标准》,不打无把握之仗。
统帅的战术和战略,只是一个大的方向,具体的冲锋陷阵,还得靠手中趁手的兵器才行。
在教学中,这个“趁手的兵器”就是讲好课的第2前提:
“教材”本质上就是将《课程标准》具体化了。就好比统帅想好了杀敌的方法,可怎么去杀敌?手中得有把“趁手的兵器”呀。
“教材”就是老师们手中的这把“趁手的兵器”。想要用它更好的“杀敌”,你自己首先得熟悉它。
只有熟悉了教材,你才能搞清楚:这节课内容的重点是什么,难点又是什么,应该分成几部分来上,怎么上,开头怎么引入,中间如何衔接过度,板书怎么设计,布置什么作业等等。
熟悉了教材这把“兵器”,才能在真正上课时做到指东打西,得心应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