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别:写作帮助 / 日期:2024-06-12 / 浏览:6 / 评论:0
《十五夜望月》这首古诗前两句在写什么?哪几处景物营造出了清冷澄净素洁的意境?
看了这个题目,感觉古诗前两句描写的景物都是自己熟悉的和经常经历过的,忍不住拿起笔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我们先一起来欣赏一下整首诗: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作者: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这首诗是诗人在中秋佳节与朋友相聚时写的,诗题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可见是寄友人杜元颖的。全诗就像一幅淡雅而又冷清的山水画,读来令人称赏不已。
首句“中庭地白树栖鸦”,这一句通过诗人的感官写出了中秋之夜的空旷幽静。“地白”说明月亮已经升到中天,此时的满月月光明亮,加上秋天秋高气爽,天气晴朗,此时的夜晚,人的视线还是很好的,甚至能够望见远处的东西。尤其是这句“地白”中的“白”字,恰当地表现了秋天农历十五、十六晴朗夜晚的月色,那种澄明,没有亲身经历真得很难找出这么一个恰当的字来表达。
“树栖鸦”可能是诗人的所见,也可能是所闻。夜晚,我们看不见大树上栖息的鸟儿,但是,我们可以看见树上的鸟巢,这些鸟巢一般都搭建在树枝的高处,而且必然建在两个或者三个树杈分支处,以便于更加牢固。看见鸟巢,必然想到夜晚鸟儿们一定会回到巢中休息睡觉。
还有一点是亲身经历过的人才能知道的真相,就是到了夜晚,巢里的鸟儿们并不是安安静静地不发出声响,而是经常在巢里窃窃私语,也许是他们在交流白天外出的感受吧,或者是他们在彼此诉说着情话。总之,夜晚越是寂静无声,鸟儿们的窃窃私语就越是清晰。之所以敢这么肯定地说也是因为自己曾经有过这样的亲身经历:我们学校校园里有一棵高大的雪松,在里面居住着几只灰色的叫不上名字的大鸟儿,已经在那里居住了很多年了。有一天晚上我很晚回办公室拿东西,走到树下听见奇怪的声音,先是吓了一跳,四处望了望,后来听见声音来自那棵大雪松,才想起可能是树上的鸟儿在交流。从此后留了意,晚上经常偷听他们的悄悄话呢!诗人能写出这样的诗句,是不是也有过和我一样的经历呢?
第二句“冷露无声湿桂花,”我家堂屋门前就有一株二十多年年龄的桂花,每到八月十五左右,一树花开,满院飘香。秋天来临,天气晴朗,白天气温高,但是下午太阳一落山,就感觉隐隐开始有了凉意,到了晚上就有点寒气逼人了。夜深时推门出来,桂花叶子上就像下了一场小雨,露水浓得简直都要滴下来了。读到这一句,真是从内心佩服诗人的生活体验和文采的精准。
这两句中的“地白、树栖鸦、冷露、湿桂花这几处景物,清冷澄净素洁,没有真实的经历和生花的妙笔是写不出来的。这些景物伴随在我身边几十年,却从来没有体会到这么美妙空阔,直到今天读了这首诗,真为古人的才思击掌叫好。
后面俩句明明诗人想说的是:在望月的许多人中,秋思最深的恐怕只有诗人自己!但是诗人偏偏不这么说,而是问问秋思究竟“落谁家”,细细读来,这“落谁家”比 “落吾家”真得要浪漫许多。看来诗人不单单是秋思高手,也是个善于浪漫一把的才子。
怪不得明朝人黄凤池编辑的《唐诗画谱》中就有以这首诗为题材的版画,画中曲岸远山,长空明月,一株高大的落叶梧桐树上有几只栖鸦,画面简洁而又美轮美奂。
此诗题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是中晚唐诗人王建的一首中秋感怀诗,前两句“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是诗人以借景抒情、渲染和烘托的手法,表达对亲人、家乡的思念之情。
在浩瀚的唐诗中,时令节序诗在唐朝约有一千六百余首,其中重阳节最多,寒食节第二,中秋节第三。中秋诗与我国的民俗文化息息相关,当初是作为时令节出现,唐欧阳詹就写有“秋之于时,后夏先冬;八月于秋,季始备终;十五于夜,又月之中”,意思就是八月十五为最好的节日,唐人便把农历八月十五定位中秋节。
“中秋”有着自己的历史演变,在周朝时期就有“中秋,教治兵”之说,指的是秋天的第二个月,随着时空境迁,中秋成了秋天三个月的一半,并延续至今。唐、宋是写中秋诗和词最多的两个朝代,文人雅士无不将中秋比做团圆之月,抒发思念家乡、思念亲人之情。
王建的《十五夜望月杜郎中》就是一首中秋诗名篇。下面,我将从中秋诗在唐代兴起的背景、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营造的意境、作者情感表达三个方面,谈谈我对“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的理解和诗人情感。
一、时代背景:幸福与悲怆反差,书写不同的中秋诗
初唐、盛唐时期,唐人自上而下皆爱好赏月,那时候的大唐人们生活在熙熙攘攘的早市,小商小贩车水马龙,莺歌燕舞霓裳羽衣,文人以诗会友,泛舟赏月,如:裴夷直《同乐天中秋宴饮》:“清洛半秋悬壁月,彩船当夕泛银河”;有的招友宴饮,听歌联句,如:武元衡《中秋夜听歌联句》:“诗裁明月扇,歌索想天怜”;还有的在寂静中咏清风,如:刘得仁《中秋宿邓逸人居》:“偶与山僧宿,吟诗坐到明”。
可见,赏月赋诗已成为盛唐时期的常态,得益于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和玄宗的开元盛世。但是,安史之乱爆发后,唐代社会 遭受到了一次空前的浩劫,外族入侵,藩镇割据,武将叛乱,百姓流离失所,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以前的繁荣不复存在,诗人们的心态急剧转变,由吟咏转为哀叹,畅情赏月变为寄托思念,悲痛的情绪激发创作潜能,因此诗中更多的是悲伤的话语。
二、意境解析:《十五夜望月杜郎中》营造的孤寂与悲凉
《十五夜望月杜郎中》是一首意境悠远的七言绝句,前两句的意思是:中秋皎洁的月光洒在庭院里,地面像铺满了银白色的霜,鸦雀在树上休憩,清冷的露珠打湿了桂花。通过诗意来看,我认为营造出冷清、澄净、素洁意境的景物有以下几处:
①清冷意境:诗人用冷露来描绘清冷的意境,即在一个有桂花的清香,有皎洁的月光的幽静环境里,一个“冷 ”字染上了冷清而凄凉的色彩,因环境衬托内心,造成“景生情,情生景”,更加突显悲凉之境。
②澄净意境:诗人用联觉想象让“鸦”与“无声”反衬,烘托出臻至的孤寂。周邦彦《蝶恋花 早行》“月皎惊乌栖不定”,乌鸦会受到月光的影响不能安定,而王建的“树栖鸦”却是惊起喧闹转入安静静谧,间接的表现出了诗人澄净的心态,其“思”之切,其“情”之挚,其“愁”之深。
③素洁之境:诗人以物像的手法,把皎洁的月光比作“银霜”,情与景结合,景物加深情感亦随之流动,于天地之间将诗人与月光定格,再也没有任何事物能够阻挡,那无限的思念在月光中飞渡远方。
我认为王建的诗回味无穷,似是渲染了一种空明安静的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明月悠悠、情思绵绵、苍茫悲凉的意境,更是从正面烘托了下两句——数不尽的相思愁。
三、作者情感:以月追我心,表达了作者不能回归故乡,思乡情切的情感
人生如云烟般无依无靠,亦是人生朝夕骤变难保,王建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处世原则,渴望有所作为,能够出人头地、经邦治国,为苍生百姓出力。
他常年宦游在外,追求政治理想,几年甚至更久都不能回家,因此,思归是他的心态,月亮是他的寄托。但是忠孝难以两全,他骨子里根深蒂固的是浓厚的亲情意识和乡土观念,在行动上,依然以国为重。
离乡之久、背井之远,时间在流逝,对于四海漂流的王建来说是可怕而无奈的,不经意间,离家己经那么久了,他深切的思念故乡和亲人。
月有阴晴圆缺,人生也有浮浮沉沉,月亮高高在上,悬挂在天际,触不可及,却一直默默陪伴我们度过孤独长夜,我想它散发出清冷的光,是深切的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