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别:写作帮助 / 日期:2024-07-06 / 浏览:4 / 评论:0
网传腾讯HC全部关闭,pcg缩减人数,真实性如何?如属实,这表明了,今年腾讯招聘的哪些情况?
解释下HC的意思,俗称就是人头数,锁HC的操作就是不扩招,一个萝卜一个坑,只有离职一个人,才能招一个。这个现象目前在地产行业很常见,毕竟现在地产行业不景气,不裁员的企业几乎没有了,只做离职补充的招聘,属于常规再不能常规的操作。
至于腾讯锁招聘人头数这事,大概率不是全集团公司的事。毕竟腾讯这么大体量的公司,要去追求利润的话,肯定要不停地做新的东西出来,光靠吃老本是不行的。要有新东西出来,就得有新的业务模式,新的部门,新的人进来。这些人员需求量,光靠内部人员调整,挤出来名额是不现实的,而且调配出来的人适不适合去做新的东西,也是一个疑问。所以直接锁人头大概率是不可能的。
大概率是腾讯涉及的一些(也可能只是个别)行业业务,没有以前那么好做了,所以相应的业务部门招人名额就给锁了,不让扩招了。这很正常,毕竟不赚钱没有利润的部门,再招人进来就可能会面临亏损,没必要。
至于为什么会被爆出来,那也很正常,腾讯本身就是行业巨头,有求职者碰到这样的事情流传到网络上就会被无限放大。现在就业压力这么大,随处可见都是求职者的焦虑,而传播焦虑是自媒体最常用的传播方式。不要急,让子弹再飞一会儿,这事儿传播再广一些,腾讯没准就要正面回应了。
首先解释一下这两个名词:HC是招聘名额的意思。PCG是平台及内容事业群(估计是 platform 平台 + content 内容 + group 组群)的首字母。
首先,关于裁员传言的真假
目前虽然还没有实锤?不过都这么久了,也没见腾讯企业也不出官网公关文。我昨天还觉得应该不至于,裁员是真裁,但是关闭所有HC,应该不至于吧。但是我昨天问了几位在这些大厂的员工,他们说是真的。所以目前看,这个流言是真的,大厂如腾讯在大规模裁员。
不过我仍然坚信:hc还在,只是少了,会集中在技术和媒体核心运营上。然后很多岗位会从原来的自己员工做,变成第三方协议。
第二,我们为什么围观大厂?
其实大厂的员工是人群中的少数,而我们总是围观大厂。我想其中一个原因是:因为这里的职场,很像是市场的晴雨表或者叫温度计——好的时候能发巨额年终奖,不好的时候也率先裁员。
而如果大厂是市场的温度计,那么2022年的开年,就是真的难。不要抱着侥幸心理,求职是需要意志力的,珍惜每一次工作机会吧。
PS在个案辅导中,我发现有的同学抱着“我要么进大厂要么回去考公”的思路,我都不知道从哪开始吐槽。
职业规划,第一要务应该是业务,即我要做什么业务(什么行业岗位),而不是社会地位。
我是为好优姐姐,提供有温度能操作的职业辅导——竞争力扫描、职业问题诊断与行动建议、霍兰德职业规划解析、简历修改、模拟面试1-2次每次30分、OFFER选择建议。
PS,下面是朋友分享给我一张图,虽然没什么科学依据,但是这种汇总还挺好的。
互联网行业大裁员似乎已经成了这两年来津津乐道的话题了,互联网行业目前面对着几大困境,即使是腾讯、阿里也不能例外的要受到影响,腾讯涉足的实体行业不多影响可能还相对少一点,未来几年阿里系、新美大、京东等这些涉足实体行业较深的企业,可能会受到非常大的影响。
资本回归理性,大家都要过冬
新冠疫情只是导火索,并不是根本原因,这几年互联网在国内爆发,一定程度上资本是不够理性的,资本也在寻求各种出路,导致了前些年资本太过于激进。可是回过头来看,千团大战、电商大战、网约车大战、外卖大战、生鲜大战、共享单车大战,每一次行业大战都是伤痕累累、烧钱无数,可是资本进去了,还能够退出吗?除了最终留下的几家企业,大部分资本都成了炮灰。
其实投资面临风险是肯定的,投资机构也有心理准备,也不能保证每个项目都能挣钱,只要最终整体是盈利的,对于投资机构就够了,不过这几年的资本确实代价太惨重了。像网约车、生鲜、共享单车、外卖,这几个行业动辄都是几百亿的资本砸进去了,这个规模确实是有点太大了,很多资本进入一个行业之后,为了保证最终能赢,不得不持续砸钱,最终可能到最后也没能赢下这场商战。
阿里巴巴就曾经后悔快的和滴滴的合并,因为烧钱太多,最终阿里退出的时候又没赚到钱,这个代价是惨重的。于是再次摩拜、ofo共享单车大战的时候,阿里没有犯滴滴和快的的错,选择了对ofo的态度更加强硬,滴滴也曾吃过这样的亏,最后大家都没能合理的使用一票否决权,最终ofo成了牺牲品,滴滴、阿里、ofo三败俱伤,大家都是输家。这事儿还被马化腾吐槽了,看起来大佬一句漫不经心的话,却导致了一个企业的倒闭,大家最终砸进去的百亿级别的资金,也都灰飞烟灭,泡沫都看不到一个。
现在资本开始理性了,不再盲目投资一个行业了,资本越来越收紧,大家都要过冬了,加上疫情的原因,地主家也没有余粮了,自然要更加收敛,只有钱在自己的腰包里面,才是真正的钱,钱拿出去了,这就跟自己没关系了。
无序扩张和监管问题都是麻烦
这两年其实一直都在说无序扩张,很多人可能不理解到底指的是什么,事实上互联网的无序扩张给监管带来了很大的麻烦,更重要的是资本无序扩张很可能彻底毁了某些行业。互联网竟是一番腥风血雨,所到之处寸草不生,对实体行业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毁灭性打击。
蚂蚁杠杆过高,美团、阿里、京东等参与到买菜行业,外卖行业导致餐饮行业利润率下降,外卖商家在品质、流量之间只能二选一,最终导致外卖品质下降。这些都是现实存在的问题,不仅仅是烧钱,更重要的是对本身发展比较健康的行业,没有做到提升行业服务质量,反而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行业的服务质量,最后对于这些行业,造成了毁灭性打击。
有关部门适时出击,对这些行业进行监管,对于这些行业绝对是好事儿。就像我一直说,我不认为互联网行业应该渗透到每一个领域,互联网巨头不要什么都做,应该专注于少数几个赛道,把这几个赛道做好,如果还有余力不要去打几捆白菜、几颗萝卜的主意,把这些余力用来发展那些需要长期投入的高科技领域,这对于中国未来的长期国家战略,也是非常有利的。不然有一天人家国外做起卡脖子的事儿来,最先吃亏的可能还是这些企业,华为就是很好的例子,即使华为已经那么出色了,这些互联网企业更是危机四伏。
行业逐渐饱和、人才井喷导致供大于求
互联网这些年太火了,直接导致了这个行业的人才井喷,现在互联网行业35岁退休虽然悚然听闻,但是很多加班压力大、身体顶不住,这种内卷现象很多时候也是这个行业竞争太过于激烈造成了,大家都来这个行业,自然竞争也就大了许多。
很多年轻互联网行业缺少好的人才,现在国内外一波著名高校的毕业生,都陆续进入这个领域,很多非科班生也都想往这个行业挤,客观上造成了这个行业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实际上造成了人才供大于求,尤其是在顶尖企业里面,竞争自然非常大。
行业需求逐渐饱和之后, 那就难免企业可以做一些抉择,最终结果裁员这种事情就不可避免地发生。加上一些政策性改变,比如K12从异常火热到逐渐被取缔,也就是几年时间而已,国家进行管控之后,很多行业可能就是一夜之间什么都没了,这就是现在的现实。
生活很美好、行业依然也很美好,不过大家好才是真的好。还是我经常说那句话,打铁还需自身硬,只要你自己学历过硬、能力过硬,那么在这个行业你依然能有出路,大部分被淘汰的人其实说到底就是不是不可替代,像很多大企业一锅端掉一个业务,往往最出色的员工还是能够留下转岗到其他岗位,这才是更真实的现实,你到底对于企业重不重要,这很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