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别:写作帮助 / 日期:2024-07-17 / 浏览:2 / 评论:0
有谁统计过自己有多少阅读量吗,你总共读了多少本书了?
整体的阅读量没办法精确统计出来,只能是一个大概,但某一个阶段的阅读量只要做出记录基本能统计出来。
比如我从小就喜欢阅读,杂书和闲书看得最多,从小人书开始看,漫画、小说、看了10多年,光这些东西数千本绝对不夸张。当时的武侠小说都是利用一切有可能的时间阅读,等到后来,基本上开始按作者的出版目录来进行被全,市场常见武侠小说作者基本都读全了。但倪匡的科幻+武侠小说,大概300多本,反复读了两三遍。
当时还特别喜欢科幻小说,想进办法能借到、租到和买到的科幻小说全部都读了一遍,在图书馆里科幻小说属于很小众的分类,在几个市级的图书馆把馆内的所有科幻小说全部都读完过。
等到20多岁之后,对漫画、武侠、科幻小说开始失去兴趣了,开始大量阅读各种经管类书籍,基本是以每年100本左右的数量去阅读,有时多些有时少些。到现在为止已经坚持了10多年时间。从在网上写Blog到现在,光是读书笔记、读后感就输出了1000多本。目前我在微信公众号,一年能稳定输出100本左右的读书笔记。
哪怕是读了这么多书,但从来不认为阅读可以按读了多少本来衡量。单纯的计算读过多少本,并不是一个好的标准。读完一本书,并不等于理解、记忆或应用。哪怕是读完一本书,认真做个笔记,也不等于就能把一本书的内容直接掌握。
不同类似的书籍,阅读和目的和方式不同:
小说、漫画这类大都是娱乐休闲,读完就差不多。
经管书籍,基本上都是为了解决具体问题或开阔眼界存在,做笔记、思考+少量实践,
经典的文学作品,有很多都反复阅读,去关注作品的内在思想、世界观、写作方式等等,可能要读上好多遍,加入深入思考,再结合自己的环境来实践和反思,才有对自己有所帮忙。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在科教书和专业书籍,是为了架建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阅读和学习方式又有所不同。
不要以数量作为衡量阅读标准,要去思考在阅读不同类型的书籍时,自己阅读标准是什么,用什么来证明自己真的理解或掌握了书的内容。是笔记、分享、行为还是思想,设定自己的阅读标准,这样的阅读才有价值。
这个问题还真得好好盘算盘算,从小到大,我看得最多类别是武侠、科幻、名著、网络小说(摒弃小白文)、历史、杂文集+诗词、专业书。(其余漫画、H文、杂志、小人书等)咱就不计算了;借这个机会我也可以好好回顾回顾,梳理梳理;认真算算我这辈子总共看过的书籍应该超过500部。
先盘盘武侠,金庸、古龙、梁羽生、黄易、温瑞安五大家为主力,金庸看全,其余大部分都看过,另外包括萧逸、卧龙生、李凉、司马翎等也略有涉及,合计应该约为150部;
科幻类:刘慈欣、王晋康、阿西莫夫、凡尔纳、田中芳树、倪匡、何夕、郝景芳等,加上各种合订本,家中藏书就已经超过50部,加上其余电子书类,大概应该有100部左右;
名著类:中国古典名著诸如四大名著、四游记、三言二拍、东周列国、西厢记以及各类演义小说等,大概看过的有30来部。世界名著大仲马、雨果、托尔斯泰、茨威格、马克吐温等人的书也都有所涉猎,大概有30部左右,加上中国现代作家名著一些如林海雪原、围城、平凡的世界、李自成、棋王等。合计大概也有70部;
网络及通俗小说:虽然从大学到现在没怎么断过,但摒弃掉大部分消遣时间的快餐文,只能算个30部左右,主要包括一些口碑较好出品较高的非多产作者,诸如贼道三痴、月关、燕垒生、今何在、树下野狐、小椴等;通俗小说里再包括王朔、都梁、二月河、孙皓晖等,也有看过30部以上
历史类:主要包括各种通史(全球通史、中国通史、人类简史)类,断代史(春秋释义、三国志、战国策),以及钱穆、顾颉刚等民国大家的作品(国史大纲、国史讲话等),以及一些现代故事化的历史(明朝那些事儿、万历十五年、先秦诸子等),大概也有30部左右;
杂文加诗词:包括余秋雨、季羡林、林语堂、铁凝、周国平、舒婷、汪国真、徐志摩、泰戈尔等人的作品,以及唐诗宋词各种古诗合集、王国维的《人间词话》等大概也有50部左右;
工作后看的专业书:包括行业丛书、营销策划、工作方法、思维方式、案例分析等方面的书(金字塔原理、麦肯锡方法、专业主义、激荡三十年、必然等)少说也有50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