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别:读者 / 日期:2024-08-06 / 浏览:7 / 评论:0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为何会演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这两句话出自《论语.季氏篇》,原文:
16. 2 子日: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这段话我们先不做翻译,我们先看看这个季氏是干什么的?季氏即季康子,和孔子一样都是春秋末期人物,他是鲁国人,并且是个贵族大夫,当时鲁国有五代君王各个昏庸无能,季康子把握朝政大权。人们只知道有个季氏,不知道还有个鲁国君王存在,都到了这种程度,可见季康子的权威已经到了何种地步。
那么楼主所问,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为何演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这个问题就由孔子来回答,下面我们就来翻译这段话的意思。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何为天下有道,天下无道啊!在孔子看来,天下有道是君王主持朝政,君王说的算。天下无道是诸侯或大夫把握朝政,君王说的不算。我们知道孔子的政治主张可是忠君思想,所以孔子说的这段话实质上是对鲁国政治的否定,是对季康子否定。这个演变的过程是由于鲁国君王的昏庸无能导致的,并且还经过了几代君王,才使得季康子有恃无恐的把握朝政。
至于下面那些话,是孔子对政治的总结和预测。说是由诸侯发政令也就十世就不行了,由大夫发政令五世就不行了,由大夫下的官僚非政令三世就不行了。天下有道,则不应该由他们来发政令,天下有道,老百姓就不会议论朝政了。
我们再来看《论语.季氏篇》,原文: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16. 3 子日:禄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于大夫四世矣,故三桓之子孙微矣。
鲁国君王的家人们已经离开政权五世了,大夫把握朝政已经四代了,故此鲁国君王的子孙也就微不足道了。
这是孔子对鲁国政治的感叹。
从孔子对鲁国的政治预测和评价上,我们可以看出,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为何演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是由于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大动荡导致出的。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欢迎关注,探讨,分享)
版权声明 : 本文未使用任何知识共享协议授权,您可以任何形式自由转载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