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别:写作帮助 / 日期:2024-03-15 / 浏览:5 / 评论:0
如何开展学校的教研工作?
谢谢邀请。但我感到就像派我去关公门前耍大刀(笑)。
由我这个门外汉谈教研,我认为要教研的是怎么把百分之八十的平庸孩子教出来,再要教研如何让孩子听得懂、听得进、记得牢。
记得之前看过,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大意):教育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把大多数的平庸孩子教育成成绩优秀的学生。应当承认,一个班尖子生毕竟少之又少,多数智力平平。可你再把尖子生培养的都上了清华,又能有几人?又为什么博士、硕士还有回炉去学职业技能的?难道我们不该去“教研”吗?
常见一些老师板着脸站在讲台上,照本宣科,教得不谓不认真,可学生一脸茫然。如果把教材经过自已的大脑再加工,总结出简明扼要且学生又听得懂的教案,学生能不欢迎吗?
记得我上中专时,教语文的赵老师,讲古诗、讲古人写诗要“功夫在诗外”,就讲了一个很形象的故事:宋徵宗考画家,出了个题目“深山藏古寺”。有人画了山上的一座庙,有人画了山里庙的一个角,可最后夺冠的这个人,只画了一个和尚在小溪边挑水,身后是一条小路。这个故事讲完,谁还能不明白?
又记得教地理的小宋老师。一天他讲我们的大运河。最后他说:大运河的长度必需记,考试肯定用的着。说着他又笑了:这个数字确实不好记,可你们看,这条运河又细又长,就像有的人样,心胸狭窄,一气就死!得,1794,这个数字32年了,我还牢牢记得。如果都能这么生动,何愁学生记不牢?
得,一个外行啰嗦了半天,全当我奉“旨”交差吧(笑)!
目前,不少学校的教研组只是作为学校的一个教研机构存在而已,其作用远远没有发挥起来。教研组长只是扮演了一个上传下达的“传话筒”,教研活动流于形式,教师疲于应付,不但没有促进教师的业务成长,反而给教师增加了不少额外的工作量。
不少学校的教研活动无非就是读一读报刊杂志上的文章;传达一下学校、上级部门的要求;观看一些课堂实录;从网上下载一些零七八碎教育理论照本宣读一下;评课时,都是一些冠冕堂皇的客套话,稀泥抹光墙的走个过场,做个记录;集体备课时,无非是把主备人的教案拿来再过一遍,提不出什么建设性的意见,碰撞不出来思想的火花,纯粹只是走一个程序而已;教学质量分析时,无非是一些试题的设置、学生答题的状况、及格率、优秀率等方面不痛不痒的简单一谈,根本上升不到试题设置的课标依据、意图,考察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教学措施等方面的高度……。
说一千,道一万,造成目前教研活动现状的主要原因还在于管理。而管理的首要问题,就是学校领导的思想认识。思想认识不到位,管理何能到位?管理不到位,何谈效果?方法措施不力,何谈效率?
要想改变目前学校教研活动的现状,学校领导首先就要改变自我的思想认识。只有领导自身思想上高度重视教研活动,才能想法设法的去抓管理,才能带领教师扑下身子去搞教研。如果领导对教研活动的重视只是口头上讲一讲,文件里写一写,会上谈一谈,那就不用去谈如何提高教研活动实效性这个问题了。
我们说,一个学习型校长能带出来一个学习型班子,进而能带出来一个学习型教师团队。教研活动也一样,领导能带头搞教研,想方设法的抓教研,哪有抓不好的道理?
那么,如何抓实教研活动,提高研修质量呢?我个人有三个方面的建议,以供参考。
第一、领导带头,制度保障。
一个分工明确的组织,一个行之有效的制度,是顺利开展教研活动的有力保证。学期初,各教研组首要的工作就是重申、学习、明确教研制度,讨论本学期活动主题、内容、时间和明确每一次活动的主要承担人和中心发言人。每学期几次活动,每次活动是什么主题、什么内容,在什么地点,由谁负责,邀请那些领导参加,一清二楚,然后,列成教研活动任务分解表打印下发给组内成员和学校领导。这样,既保证了教研活动的序进行,又夯实了每位成员的研修任务,保证了教研活动的质量。
第二、推行主题式教研活动。
学期初,根据学校工作重点和本学期教科研工作要求,来确定每一次教研会的内容,把教研活动内容主题化(不论是课例评析、课题研究、问题诊断、学习交流,还是学情教情分析、集体备课等等,都可以确定为教研活动的主题),明确主题研讨的承担人和中心发言人。承担人与中心发言人提前一周筹备活动和准备发言资料,其他成员也做相关话题的准备。材料准备好后,统一提交蹲组领导审核,蹲组领导审核签字后连同自己拟定的本次教研活动总结、反馈、评价等提纲,一起交教学主管领导审阅,领导审阅签字后方可开展活动。这个程序看起来较为繁琐,但实际操作上一点都不困难。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层层把关保证教研活动的筹备质量,另一方面能够形成上下统一齐抓教研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