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别:写作帮助 / 日期:2024-08-10 / 浏览:4 / 评论:0

为什么有些人不喜欢于丹,尤其是她在百家讲坛对《论语》的解读?

于丹老师虽为大学教授,这个职责一听就自带光环,可是为什么大家有这么多人不喜欢她呢?因为在这个多元的社会,“接地气”的大学教授才能走的远!为什么这么说呢?于丹老师的工作不是从基层干上来的,***如经过基层学校层层磨练过后,见过基层的苦,感受过基层的人,我相信于丹老师就不会这么“侃侃而谈”“信口开河”了,一个有成就的人只有经过基层长时间磨练过的,从品性上,从思想认识上,从灵活度上,思想和行为才是丰满和生动的,否则,一切成就都是空中楼阁,“一步登天”“含着金钥匙出生”的人,没有经历过生活磨练的人,她的思想,她的论调只能说是很苍白,不值得去细细品味和推敲的!这种魅力只是一时的,越品越没味道。所以让人感觉,虽然有学识,但是没有探索下去的渴望了。经过基层长时间磨练的聪明人,她会知道什么时候该说,该说什么?什么时候该沉默,闭口不提什么。比如,我曾经听过一堂漂亮的女性大学教授讲的礼仪着装课,课上她就讲这种三五百块的口红💄可以多买一些颜色,去搭配衣服!当时会堂坐了一会堂各个学校的教师,我就觉得她说话完全是“纸上谈兵”!她口中的三五百一支的口红,对于有的老师来说就是一个月的菜钱!最后一堂课听下来,给我的感觉就是她自导自演的一场秀而已,一句话都没走进我的心里!所以说这类人是没法细细品读的。

于丹讲的《论语》,是鸡汤还是正解?

论语不是用来指导生活的,更不是指导普通人如何生活。于丹做了尝试,有成功的地方,但绝大部分内容由于过分通俗化,甚至牵强附会,肯定不是正解,鸡汤成份偏多。

民间俗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于丹论语,于丹论语心得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自古以来,读论语有两个目的,一个用来作为个人进升的台阶——科举考试;一个用来治人。平民百姓不做学问,应该是属于被治的对象。

从论语的形成看,不是孔子本人所作,***将他平时的言谈汇总,成了现在的样子。

这里还有个问题,现在的论语与最初版本是不是一致一直被置疑。始皇帝焚书坑儒,吓得大家把书都藏起来,藏起来也被抄了,据说现在的论语是儒生过了这阵风后通过回忆凑起来的。也有说后来从一家人家的墙洞里发现了“珍本”。为这个问题争论不清。

于丹论语,于丹论语心得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普通人只要知道《论语》在古代有3个版本:古论、鲁论和齐论。现在通行的论语是由鲁论和古论整理形成的版本。

论语阐述的思想主要由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组成:仁,***道德范畴;礼,社会政治范畴;中庸,认识方***范畴。

于丹解读应该说属于尝试,但没有多大意义。这不是否定她的学术成就,主要是对论语的理解各有不同。

于丹论语,于丹论语心得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读论语有个特殊现象,同一句话,随年龄增长、社会地位变化,理解上差异较大。

比如吾日三省吾身,于丹从个人修养解读,反省自己才能进步。站在君王的角度,反省后可能需要退步,比如一项决策自己觉得对,反省反省,结合实际后发现问题,于是面临如何调整,或许退回到原来。有如改革开放,允许试大胆改,对的坚持,错了退回去。

夫子原来的意思也不尽是自己反省自己,是结合社会实际反省。因此,不能仅仅从字面上解读。

当下有个老年人叫特朗普,经常深更半夜发推,许多人当笑话,其实,读懂吾日三省吾身就理解。国家那么大,问题那么多,半夜睡不着觉,反思反思有了心得,发个推表达一下,夫子2500年前表达的大概也有这个意思😃

最近美国制裁华为,华为启用备胎,方舟子质疑既然有备胎为什么非要等爆胎了才用?

论语体系里,中庸之道是一根支柱,归结起来就是不同理念的人如何同生共存。

华为备胎的境界不是普通人所能理解。普通人也许知道同生共存的道理,但境界的区别在于,理解了用不到。

打赏

感谢您的赞助~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版权声明 : 本文未使用任何知识共享协议授权,您可以任何形式自由转载或使用。

 可能感兴趣的文章